26 禁书
26 禁书
“先生,我们是大清国的人,自古说的是华语。我们为何要学那么多的洋文?学一点简单的能对付对付不就行了么?”
“嗯,这个问题问得好。原本我该早些和大伙聊聊这个。”胡澄涵当然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给这些学生探讨过,既然他们有了疑惑,正好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洗洗脑,“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大清国有三万万人,为何在三年前连几千名洋人都打不过?”
“洋人的洋枪洋炮火轮船厉害呗。”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那我们为何造不出一样的洋枪洋炮火轮船?是我们笨吗?”
众人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我们华夏子孙一点也不笨。这洋枪洋炮中使用的火药就是我们祖先发明的,我们的祖先再两百多年前就会使用火枪火炮,铅字印刷是我们祖先发明,罗盘也是我们祖先发明,这些东西传到了西方洋人国家里,他们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了,变得强大了,这才漂洋过海,不远**来到这里欺负起先生来了。”见学生们听得来了精神,胡澄涵继续说道。
“我们唐朝、宋朝时比当时任何国家都要强,那时候的各国洋人,虚心向我们学习,后来他们慢慢超过了我们。现在他们强了,过来欺负我们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虚心向他们学习,以后超过他们。”一个年轻人怯怯地说道。
“说得好!”胡澄涵激动地说道,“我们现在学习洋文,不是为了炫耀显摆,是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知识,为了将来让我们华夏民族强大起来,永远不受他国异族的欺凌。”
“先生,我们明白了。”
“我们一定好好学好洋文!”这些年轻人的眼神终于炽热起来。
汪鼎杰一回到帮里,就屁颠屁颠地找到了胡澄涵和方华源两人汇报这一个月来打劫烟馆的战果。
胡澄涵和方华源都惊呆了,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挣”了这么多钱。
汪鼎杰意犹未尽地说道:“如果一直这么干下去,过段时间就去打劫个烟馆玩玩,我们岂不是很快就能富可敌国?”
“不行,这样的事情不能经常干,风险太大。你们这一路来,打劫了这么多家烟馆,说不定已经引起了官府和江湖帮派的警觉,以后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得手。再说了,常在河边走,迟早会湿鞋。万一哪次失手,被官府盯上,咱们就完了。打劫烟馆虽然钱来得快,但不是长久之计。”胡澄涵坚决反对道,“现在有了这么一大笔钱作为启动资金,足以干很多事情了。我们要立即着手发展实业,就从建造新式马车开始。与此同时,得尽快壮大洋泾帮,这样将来即使被别的帮派盯上,也会拿我们没有办法。””
“是啊,现在洋泾帮的实力还很弱,应该低调点,不能树敌太多。”方华源附和道。
“好,我同意你们意见,从此金盆洗手。”汪鼎杰认真地说道,“华源,等你有空了再帮我弄两样东西,一个是结实耐用的双肩背包,一个是大头皮鞋。”
“这两样东西不难,没必要劳动方华源这个大科学家了,我来找人弄。他的时间精力有限,必须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胡澄涵主动把这件事情揽了下来。
“也好。”
皮鞋最简单了,从洋人那里买双皮鞋,找些技艺高的鞋匠仿制即可。现在有了钱,也可以找家洋行进口就是。
双肩包也不难,随便找个裁缝,把登山包的大致样子告诉他,很快也能制出来。
胡澄涵没想到,就这两样小东西,在短短几年后,居然都成了一年赚上数万两银子的大生意。到了后来,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对皮鞋和双肩包的需求更加旺盛。
按理说,手里有钱粮,心里不慌。
胡澄涵虽然不慌,但是更加忙了。白天去怡和洋行上班,晚上到洋文夜校上课。空下来的时间才着急忙慌地和方华源、汪鼎杰两人进行实业发展规划。
用了足足一个礼拜的时间,胡澄涵终于拟出了一份像模像样的发展规划。
第一步,就是成立一个综合经营公司,汪鼎杰任董事长,方华源任副董事长。胡澄涵暂时还在怡和洋行担任达拉斯的特别助理,等到时机成熟了再辞职出来。
公司下设炼焦厂、炼铁厂、炼钢厂、马车制造厂、运输公司、建筑公司和公司护卫队。
汪鼎杰这一路来,经过了几个大的城镇,只购到一两千斤生铁和数百斤各类铁器,从这些生铁和铁器里炼出的钢材远远不能满足将来制造马车的需求。
考虑到民间的炼铁技术已经很成熟,有必要把炼铁厂也建起来。建炼铁厂之前,还得先建个炼焦厂。有了炼焦厂、炼铁厂,这样炼钢厂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原料。
铁矿石、生铁、煤炭、木材等原料要从各地采购运输过来,这样就需要购买商船,组建采购和运输公司。
胡澄涵上大一时听马鞍山的老乡说过,当地有个中国最大的露天铁矿,还说曾在暑假里骑车去看过那个巨大的矿坑,不知道现在那个矿是否已经开采出来。
要建炼焦厂、炼铁厂、炼钢厂、马车制造厂、运输公司,就要招揽铁匠、木匠、泥瓦匠、漆匠等各类工匠和大量劳力。为此公司要专门抽调人手成立一个招募处,一方面在上海周边县镇的码头流民聚集处招募各类手艺人,还要派人前往苏北、江淮等经常遭水灾的地方招募,那些地方遭灾破产的农民和工匠很多。
然后就是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聘请教书先生,在公司里开识字班,洋泾帮的成员和公司里所有不识字的职工都必须参加,今后不识字之人不得在帮内和公司里提拔任用。
就连教材胡澄涵都想好了,就是那本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可是跑遍了上海的书肆,居然一家也没有。非但没有的卖,很多书肆里,上到掌柜,下到伙计一听到胡澄涵说出这本书的名字,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胡澄涵。
一个好心的书肆掌柜神神秘秘地告诉胡澄涵说,这本书已经被清王朝列为了禁书。
“为何啊?”
“哎,您就别问了,据说大清皇帝为了修撰四库全书,毁了不少书。”掌柜压低了嗓门紧张兮兮地说道。
“难道这本奇书就此绝迹了。”胡澄涵不甘心地问道。
“那倒也不是,据说有很多书被一些异国商人购得,漂洋过海,到了东瀛、吕宋等地。”
“哎。”胡澄涵扼腕叹息道。
“还有一本奇书与那书相仿,胡掌柜不妨看看?”
“何书?”
“宋人沈括所著《梦溪笔谈》。”
“该死,怎么忘了还有这样一本奇书?”胡澄涵自责地拍了一下脑袋,“奇了,此事既然与那书相仿,为何未被禁了?”
“这个就不知晓了。”书肆掌柜说着,费力地从书架角落里翻出了厚厚一打清嘉庆年间海虞张学鹏校订注释的《梦溪笔谈》。
胡澄涵如获至宝,匆匆翻开。只见该书共三十多卷,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技术、乐理等各个门类学科。
“够了,够了。”胡澄涵乐得嘴都合不拢,“多少银子?”
“此书共30卷,每卷以1两银子计,共30两银子。”书肆掌柜狮子大开口。
“这是50两银子。”胡澄涵摸出一张面值50两银子的银票,大方地说道,“不用找了。”
胡澄涵欢天喜地把书拿回租界,立即找人将其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章节抄录下来,装订成册,就可以作为现成的教材,学习者既能识字,又能学到知识,一举两得。
“鼎杰、华源,你们说这个公司叫什么名字好?”每天晚饭用餐,是三人难得聚首商议大事的时间。
“这个名字得够威风霸气。”汪鼎杰一边往嘴里扒拉米饭,一边嘟嘟囔囔地说道。
“嗯,你们两个是否记得东印度公司?”
“记得,记得,日不落帝国英国人开的。”汪鼎杰答道。
“嗯,有英国人开的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人开的东印度公司。”胡澄涵纠正道,“谁开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公司名字,令人印象深刻,很容易记住。”
“还是不够霸气。东印度,东印度,就是指印度东部这块小地方咯。”
“呃,东印度不是指印度东部这一小块地方。”胡澄涵懒得费神给汪鼎杰普及地理知识,他轻描淡写地说道,“我还几天还真想到了一个名字。”
“快说,别卖关子。”
